《山西政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山西村庄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分析

 
来源:山西政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五大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五大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其中乡风文明是根本,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乡村文化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基底,有了文化载体才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在推进。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素有“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之称,由此可见山西的文化底蕴深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很多学者都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见解,张军[2]在分析了国际和国内的乡村振兴实践基础上,从国家和制度层面对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索晓霞[3]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乡土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粘合剂和发动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要用乡土文化作为本底;王景新、支晓娟[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乡村振兴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应以县域为单元,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可行的乡村振兴计划和实施措施;张宇、朱立志[5]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在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方面,郑风田、杨慧莲[6]提出各个村庄之间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而显示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根据各个村庄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孙玉梅、秦俊丽[7]通过对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征分析,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五种模式。以上研究很少涉及村庄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分析,基于山西的深厚文化基础,因此本研究侧重在山西的村庄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方面分析,以此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经验。 一、山西村庄文化的概况和乡村振兴战略简介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 处,位居全国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居全国首位,是文化资源大省,这些文化资源蕴藏在山西的各个角落,其中山西省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一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文化的支撑,促进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是村庄体现新面貌的首要举措,是乡村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指导。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精神,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8]。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山西村庄众多,选取有代表性的村庄以及成功案例,通过实地调查,采用访谈的方式,对目的地进行深入了解,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实证研究之后,对选取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成功经验,总结出山西村庄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通过详细地筛选,结合相关专家分析,选取山西吕梁临县的碛口古镇、晋城阳城县的皇城村、临汾乡宁县的塔尔破村、运城永济市的水峪口古村以及晋中昔阳县的大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得出结论。 (二)数据来源 在实地调研中,对各村负责人进行访谈,获取相关数据,包括乡村人口收入、乡村发展规划、周边区域发展概况以及村庄所在的景区旅游接待量等,主要针对村庄的发展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考察 三、调研案例地的概况和经验 (一)碛口古镇——旅游扶贫的样板 碛口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最南部,2001 年9月26 日,碛口作为山西省首个旅游扶贫实验区启动;2003 年9 月11 日,碛口镇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2003 年10 月8 日,碛口镇西湾村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碛口古镇及周围现在保存有明清时期遗留下的大量窑洞民居、古街店铺、寺院庙宇以及古商道古码头等。这些历史遗存保存完好,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破坏的很少。在古镇及周围,居民仍然以古老的生活方式在古老的环境中生活,因此碛口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西湾村位于碛口古镇北约一公里处,以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群为村落主体,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西湾村背山面水,民居选址大都是依据传统的阴阳风水学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考究。李家山村位于碛口古镇南5 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依山势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八层,形成了“立体村落”。小塔则村是一处传统村落,碛口镇东16 公里处,惟一以陶瓷产品为主的生产型村落,村内相当部分民居围绕陶窑修建,在院墙、烟囱等建筑取材上广泛使用瓷瓮等材料,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孙家沟村完整地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初期间中国北方黄土丘陵地区一个农村的真实面貌。在调研中看到,古镇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淳朴的民风,辅之以黄河码头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的收入全部归村民所有,村民对旅游的开发大部分都持有支持态度。表1 是调研中获取的碛口古镇近年来的旅游人次与收入情况。 表1 2008—2017 年碛口古镇游客接待量与收入情况数据来源:实地调研计算得出。项目年份 游客量(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万元)2008 8 800 2009 10 1000 2010 20 2000 2011 30 3000 2012 35 3500 2013 30 3000 2014 32 3200 2015 15 1500 2016 30 3000 2017 50 5000 从表1 中可以看出,碛口古镇的旅游收入是随着游客量而变化的,由于旅游收入全部归村民所有,因此景区负责人统计按每人消费100 元计算,按照游客人数粗略统计出旅游收入。深厚的文化古韵给碛口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古镇和黄河相辅相成,旅游扶贫卓见成效,为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力量,筑牢了乡村文化旅游业开发的根基,支撑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二)皇城村——小康村庄的典范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村集体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历史文化民村”、“全国文明村镇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皇城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直到2002 年之前,皇城村以开发煤炭为主要产业,由于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长远发展规划不相符,于是村集体走上了转型的道路,有长远发展眼光的村领导利用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提出向旅游业转变见图1。 图1 2002—2017 年皇城相府景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来源:实地调研计算得出。 皇城相府景区在转型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村集体通过对皇城相府的开发,实现了景区村集体管理的体制,不断完善经营机制,目前皇城相府被评为5A 级景区,皇城村也因皇城相府的知名度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使得皇城村从原来不知名的小山村华丽变身,成为了山西乃至全国的小康典范,其中的村庄文化使其在转型时提供了可利用的接替产业,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实施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三)塔尔坡古村——民俗村落的传承 塔尔坡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云丘山景区内部,村落有1500 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城市和民宅的完美结合,富有建筑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随着当地煤老板对云丘山的开发,塔尔破古村的文化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给云丘山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内涵。在实地调研中,感受到景区内部民俗文化气息浓厚,并有游客参与体验民俗环节,山下看古村民风民俗,山上看山水风光和建筑,为推进古村的繁荣和振兴提供了条件,通过挖掘其独特的肌理和自身的文脉地脉,联动周边传统村落和优质景点资源,推动了农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强大的文化资本。 (四)水峪口古村——古村美食的代表 水峪口古村位于山西省运城永济市神潭大峡谷景区内,古村汇集了传统美食小吃的精粹,充分展现了晋陕两地的美食特色,这里的民风淳朴,热情友好,游客们游览完峡谷景区,逛小吃街,体验民风民俗都是不错的选择。小吃民俗与自然美景搭配,不仅为单调的山水景区增添趣味性,而且对水峪口古村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古村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的吸引,既可大饱眼福又可大饱口福,通过村庄文化的开发和延伸,保持原始风貌和特色,有利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五)大寨——农业文化的龙头 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在20 世纪60、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全国,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当时一些重要的国家领导人来视察参观,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延续下来,大寨村也被誉为“中华第一村”。在艰苦困难的时期,大寨村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改变了家乡落后的面貌,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近年来,村民凭借着特有的优势,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整个大寨村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新建的大寨农耕文化园和美好之家生态餐厅,是农业现代化的展现,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了绿色的发展方式,村民大部分都进入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行列之中,大寨村的这种精神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人们的长期生产生活形成的,因此这种精神更容易激发当代人的热情,不断传承农业农耕文化的精髓,有利于集聚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结论 (一)村庄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和支撑 离开文化谈乡村振兴就如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村庄文化经过历史的磨练已经有了深厚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根基,使得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为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案例碛口由于村落集聚,建筑独特从而形成了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依靠本地的村落建筑文化和乡土文脉,为碛口的良好发展持续建设筑牢了根基,乡村文旅结合开发有了优势的条件。 (二)村庄文化是产业兴旺的支点 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村庄有了产业,才能够带动整体发展。产业是主导,而寻求适合的产业则是村庄振兴的关键,同时村庄文化就为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点。皇城村从煤炭产业转型到文旅产业,利用皇城村的文化资源,成功转型文旅产业,不仅充分地利用本土资源发扬了传统文化,塑造了文旅品牌,而且成功将皇城村打造成全国小康村,是乡村振兴的先导。 (三)村庄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 村庄文化以一种纽带的作用将人们凝聚起来,为生活富裕而奋斗。以前的村集体形式对乡村振兴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历史形成的山西村庄管理模式和精神,虽经过长时间的变换,但是这种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村庄人们的心中,只要重新唤起,人们就很激发起行动力,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而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大寨就是一个典型的地方,艰苦奋斗精神在20 世纪60 年代改变了大寨的村貌民风,之后一段时间,这种精神在大寨一度沉寂,近年来,大寨人民重整旗鼓,大寨精神又复活,仍然坚持八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目前大寨建设了绿色农业生态餐厅,传承了当时的农耕文化精髓,坚守着大寨人的生活方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因此村庄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有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四)村庄文化是文化振兴的巨大资本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战略逻辑之一,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文化作为先导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村庄文化是基于各个村庄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因此山西不同的村庄文化汇集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而凝练出文化精髓发挥出重要的文化作用。塔尔坡村和水峪口古村发展历史悠久,通过振兴村庄文化,与当地的山水景观相结合,打造出了民俗体验型的旅居地,正是因为有村庄文化的依托,两地的开发才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内涵,村庄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巨大资本,这种巨大的文化资本又会转化成重要的文化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1]胡炜霞,刘家明,李明等.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4):168-176. [2]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 [3]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4]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18(2):17-26. [5]张宇,朱立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绿色发展问题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56-62. [6]郑风田,杨慧莲.村庄异质性与差异化乡村振兴需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48-55. [7]孙玉梅,秦俊丽.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 地理研究,2011,30(5):845-853. [8]杨吉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提升战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20(1):24-27.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五大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五大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其中乡风文明是根本,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乡村文化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基底,有了文化载体才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在推进。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素有“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之称,由此可见山西的文化底蕴深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很多学者都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见解,张军[2]在分析了国际和国内的乡村振兴实践基础上,从国家和制度层面对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索晓霞[3]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乡土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粘合剂和发动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要用乡土文化作为本底;王景新、支晓娟[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乡村振兴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应以县域为单元,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可行的乡村振兴计划和实施措施;张宇、朱立志[5]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在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方面,郑风田、杨慧莲[6]提出各个村庄之间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而显示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根据各个村庄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孙玉梅、秦俊丽[7]通过对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征分析,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五种模式。以上研究很少涉及村庄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分析,基于山西的深厚文化基础,因此本研究侧重在山西的村庄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方面分析,以此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经验。一、山西村庄文化的概况和乡村振兴战略简介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 处,位居全国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居全国首位,是文化资源大省,这些文化资源蕴藏在山西的各个角落,其中山西省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一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文化的支撑,促进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是村庄体现新面貌的首要举措,是乡村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指导。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精神,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8]。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山西村庄众多,选取有代表性的村庄以及成功案例,通过实地调查,采用访谈的方式,对目的地进行深入了解,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实证研究之后,对选取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成功经验,总结出山西村庄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通过详细地筛选,结合相关专家分析,选取山西吕梁临县的碛口古镇、晋城阳城县的皇城村、临汾乡宁县的塔尔破村、运城永济市的水峪口古村以及晋中昔阳县的大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得出结论。(二)数据来源在实地调研中,对各村负责人进行访谈,获取相关数据,包括乡村人口收入、乡村发展规划、周边区域发展概况以及村庄所在的景区旅游接待量等,主要针对村庄的发展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考察三、调研案例地的概况和经验(一)碛口古镇——旅游扶贫的样板碛口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最南部,2001 年9月26 日,碛口作为山西省首个旅游扶贫实验区启动;2003 年9 月11 日,碛口镇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2003 年10 月8 日,碛口镇西湾村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碛口古镇及周围现在保存有明清时期遗留下的大量窑洞民居、古街店铺、寺院庙宇以及古商道古码头等。这些历史遗存保存完好,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破坏的很少。在古镇及周围,居民仍然以古老的生活方式在古老的环境中生活,因此碛口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西湾村位于碛口古镇北约一公里处,以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群为村落主体,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西湾村背山面水,民居选址大都是依据传统的阴阳风水学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考究。李家山村位于碛口古镇南5 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依山势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八层,形成了“立体村落”。小塔则村是一处传统村落,碛口镇东16 公里处,惟一以陶瓷产品为主的生产型村落,村内相当部分民居围绕陶窑修建,在院墙、烟囱等建筑取材上广泛使用瓷瓮等材料,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孙家沟村完整地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初期间中国北方黄土丘陵地区一个农村的真实面貌。在调研中看到,古镇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淳朴的民风,辅之以黄河码头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的收入全部归村民所有,村民对旅游的开发大部分都持有支持态度。表1 是调研中获取的碛口古镇近年来的旅游人次与收入情况。表1 2008—2017 年碛口古镇游客接待量与收入情况数据来源:实地调研计算得出。项目年份 游客量(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万元)2008 8 800 2009 10 1000 2010 20 2000 2011 30 3000 2012 35 3500 2013 30 3000 2014 32 3200 2015 15 1500 2016 30 3000 2017 50 5000从表1 中可以看出,碛口古镇的旅游收入是随着游客量而变化的,由于旅游收入全部归村民所有,因此景区负责人统计按每人消费100 元计算,按照游客人数粗略统计出旅游收入。深厚的文化古韵给碛口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古镇和黄河相辅相成,旅游扶贫卓见成效,为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力量,筑牢了乡村文化旅游业开发的根基,支撑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二)皇城村——小康村庄的典范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村集体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历史文化民村”、“全国文明村镇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皇城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直到2002 年之前,皇城村以开发煤炭为主要产业,由于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长远发展规划不相符,于是村集体走上了转型的道路,有长远发展眼光的村领导利用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提出向旅游业转变见图1。图1 2002—2017 年皇城相府景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来源:实地调研计算得出。皇城相府景区在转型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村集体通过对皇城相府的开发,实现了景区村集体管理的体制,不断完善经营机制,目前皇城相府被评为5A 级景区,皇城村也因皇城相府的知名度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使得皇城村从原来不知名的小山村华丽变身,成为了山西乃至全国的小康典范,其中的村庄文化使其在转型时提供了可利用的接替产业,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实施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三)塔尔坡古村——民俗村落的传承塔尔坡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云丘山景区内部,村落有1500 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城市和民宅的完美结合,富有建筑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随着当地煤老板对云丘山的开发,塔尔破古村的文化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给云丘山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内涵。在实地调研中,感受到景区内部民俗文化气息浓厚,并有游客参与体验民俗环节,山下看古村民风民俗,山上看山水风光和建筑,为推进古村的繁荣和振兴提供了条件,通过挖掘其独特的肌理和自身的文脉地脉,联动周边传统村落和优质景点资源,推动了农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强大的文化资本。(四)水峪口古村——古村美食的代表水峪口古村位于山西省运城永济市神潭大峡谷景区内,古村汇集了传统美食小吃的精粹,充分展现了晋陕两地的美食特色,这里的民风淳朴,热情友好,游客们游览完峡谷景区,逛小吃街,体验民风民俗都是不错的选择。小吃民俗与自然美景搭配,不仅为单调的山水景区增添趣味性,而且对水峪口古村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古村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的吸引,既可大饱眼福又可大饱口福,通过村庄文化的开发和延伸,保持原始风貌和特色,有利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五)大寨——农业文化的龙头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在20 世纪60、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全国,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当时一些重要的国家领导人来视察参观,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延续下来,大寨村也被誉为“中华第一村”。在艰苦困难的时期,大寨村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改变了家乡落后的面貌,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近年来,村民凭借着特有的优势,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整个大寨村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新建的大寨农耕文化园和美好之家生态餐厅,是农业现代化的展现,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了绿色的发展方式,村民大部分都进入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行列之中,大寨村的这种精神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人们的长期生产生活形成的,因此这种精神更容易激发当代人的热情,不断传承农业农耕文化的精髓,有利于集聚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四、结论(一)村庄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和支撑离开文化谈乡村振兴就如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村庄文化经过历史的磨练已经有了深厚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根基,使得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为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案例碛口由于村落集聚,建筑独特从而形成了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依靠本地的村落建筑文化和乡土文脉,为碛口的良好发展持续建设筑牢了根基,乡村文旅结合开发有了优势的条件。(二)村庄文化是产业兴旺的支点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村庄有了产业,才能够带动整体发展。产业是主导,而寻求适合的产业则是村庄振兴的关键,同时村庄文化就为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点。皇城村从煤炭产业转型到文旅产业,利用皇城村的文化资源,成功转型文旅产业,不仅充分地利用本土资源发扬了传统文化,塑造了文旅品牌,而且成功将皇城村打造成全国小康村,是乡村振兴的先导。(三)村庄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村庄文化以一种纽带的作用将人们凝聚起来,为生活富裕而奋斗。以前的村集体形式对乡村振兴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历史形成的山西村庄管理模式和精神,虽经过长时间的变换,但是这种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村庄人们的心中,只要重新唤起,人们就很激发起行动力,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而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大寨就是一个典型的地方,艰苦奋斗精神在20 世纪60 年代改变了大寨的村貌民风,之后一段时间,这种精神在大寨一度沉寂,近年来,大寨人民重整旗鼓,大寨精神又复活,仍然坚持八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目前大寨建设了绿色农业生态餐厅,传承了当时的农耕文化精髓,坚守着大寨人的生活方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因此村庄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有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四)村庄文化是文化振兴的巨大资本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战略逻辑之一,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文化作为先导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村庄文化是基于各个村庄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因此山西不同的村庄文化汇集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而凝练出文化精髓发挥出重要的文化作用。塔尔坡村和水峪口古村发展历史悠久,通过振兴村庄文化,与当地的山水景观相结合,打造出了民俗体验型的旅居地,正是因为有村庄文化的依托,两地的开发才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内涵,村庄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巨大资本,这种巨大的文化资本又会转化成重要的文化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参考文献][1]胡炜霞,刘家明,李明等.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4):168-176.[2]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3]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4]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18(2):17-26.[5]张宇,朱立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绿色发展问题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56-62.[6]郑风田,杨慧莲.村庄异质性与差异化乡村振兴需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48-55.[7]孙玉梅,秦俊丽.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 地理研究,2011,30(5):845-853.[8]杨吉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提升战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20(1):24-27.

文章来源:山西政报 网址: http://sxz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1415.shtml


上一篇: 依托山西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
下一篇: 《山西政报》更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公告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山西政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